-
(1213—1280)江州武寧人,字淳叟,號溪園。理宗淳祐十年進(jìn)士,授江陵府教授。景定初為史館檢閱,上疏劾賈似道,謫通判饒州。似道敗,起守寧國,辟知瑞州。有《景定建康志》。
-
林若存(一二四三~?)(生年據(jù)《送退齋先生歸武夷》“我七君六旬”推算),與熊鉌有交。今錄詩四首。
-
宋興化軍莆田人。曾任提舉官。與鄭伯玉、陳琪人稱“三賢”。
-
(1188—1262)漳州龍溪人,字景正。顏耆仲弟。以蔭補(bǔ)官。歷寧化尉、西安丞,除知西安縣,皆有善政。理宗淳祐三年,以秘閣修撰兼福建提刑,減商稅,除盜賊,養(yǎng)孤老,掩骸骼,民甚德之。累遷吏部尚書,以寶章閣學(xué)士提舉玉隆萬壽宮歸。
-
雍沿,營山(今屬四川)人。理宗端平進(jìn)士(清康熙《四川通志》卷三三)。今錄詩四首。
-
滿維端,仁宗嘉佑間知無為軍(清乾隆《無為州志》卷一一)。今錄詩四首。
-
許玠,字介之,原籍河南襄邑(今河南睢縣),宋室南渡時(shí)徙居湖南常寧,遂落籍。南宋理宗寶慶年間(1228~1230)進(jìn)士。
-
釋了惠(一一九八~一二六二),蓬州蓬池(今四川儀隴南)人。年十九出家受具,初謁壞庵照于昭覺,后出三峽,由湖湘至江浙,謁浙翁琰、高原泉、無準(zhǔn)范、石田董、妙峰善諸禪師。歷住平江府定慧、溫州雁山能仁、江州東林、慶元府天童景德、瑞巖山開善諸禪寺。理宗景定三年卒,年六十五。有《西巖了惠禪師語錄》一卷,收入《續(xù)藏經(jīng)》。事見《語錄》及所附大觀撰《行狀》。
-
俞希孟,歙縣(今屬安徽)人。仁宗景祐五年(一○三八)進(jìn)士。嘉祐二年(一○五七),官荊湖南路轉(zhuǎn)運(yùn)使(清嘉慶《湖南通志》卷二一○)。今錄詩三首。
-
釋系南(一○五○~一○九四),俗姓張,汀州長?。ń駥俑=ǎ┤恕T鐨q出家,后見開元潭禪師,又見隆慶閑禪師、仰山偉禪師。晚游湖湘,入道林元祐禪師之室,得密符心印。后繼祐禪師住持廬山羅漢院。為南岳下十三世,云居祐禪師法嗣。哲宗紹圣元年卒,年四十五。事見《姑溪居士后集》卷一四《廬山承天羅漢院第九代南禪師塔銘》,《五燈會元》卷一八有傳。今錄詩四首。
-
成都華陽人,字渭父,一作渭卿,自號谷子。太宗淳化三年進(jìn)士。以學(xué)行為鄉(xiāng)里所稱。甚得張?jiān)伷髦?。累官知滎州。神宗熙寧中致仕。卒年八十七,一作九十。有《孔子弟子傳贊》、《道德?jīng)疏》、《張乖崖語錄》、《谷子》及歌詩雜文。
-
釋惟政(九八六~一○四九),一作惟正(《羅湖野錄》卷三),俗姓黃,字煥然,秀州華亭(今上海松江)人。幼從臨安北山資壽本如肄業(yè),師惟素(《羅湖野錄》作居素)禪師。住馀杭功臣山凈土院,出入常跨黃牛,世稱政黃牛?;实v元年卒,年六十四。有《錦溪集》三十卷,已佚。事見《禪林僧寶傳》卷一九、《羅湖野錄》卷三。今錄詩四首。
-
趙善革,太宗七世孫,不越子(《宋史·宗室世系》一○)。今錄詩四首。
-
(?—1009)宋華州鄭人,字太簡。太宗太平興國三年進(jìn)士。累擢著作佐郎,直史館。端拱初拜右諫議大夫,知河陽、濠州,沖淡自處,不奔競于名宦,為太宗所嘉重。召為翰林學(xué)士,累遷工部侍郎,歷知均、金、滁州,雖不優(yōu)于吏事,尚能以清介自持。
-
太史章,德清(今屬浙江)人。哲宗元祐三年(一○八八)進(jìn)士(《宋會要輯稿》選舉三之四八)。元符二年(一○九九)知天臺縣(《嘉定赤城志》卷一一)。今錄詩五首。
-
臨安仁和人,寓居嘉興崇德,字子謙。莫琮子。孝宗淳熙十一年進(jìn)士。為司農(nóng)簿,諫阻開邊之議。出知岳州、全州,率先造舟運(yùn)漕。會靖江暴漲,民賴以濟(jì)。考績以最聞,除大理寺丞。請外任,除知永州,不赴,卒。有《浯溪文集》。
-
趙善漣(一一四二~一二一七),字澄之,縉云(今屬浙江)人。宋宗室。孝宗淳熙十四年(一一八七)進(jìn)士(清康熙《縉云縣志》卷四)。歷翰林院編修,侍讀學(xué)士,殿中侍御史,直登聞鼓院。寧宗嘉定十年卒于官。事見民國戊辰《蒙城趙氏宗譜》卷一、民國甲申《趙氏宗譜》卷三。今錄詩四首。
-
[約公元一一三八年前后在世]字元渤,山陽人。生卒年均不詳,約宋高宗紹興八年前后在世。以省試第二名,中宣和六年(公元一一二四年)甲科。紹興初,累官起居舍人,知制誥,直徽酞閣,膳典三郡。晚守鄱陽,洪皓以使金歸,人莫敢過其居,洋獨(dú)往候。坐免,寓居信州,所居有荷花水木之趣,因號王南池辟宴坐一室,號半僧寮。家清貧,衣食簍甚。甚好為詩,常興曾幾相唱和。
-
釋法照(一一八五~一二七三),俗姓童,黃巖(今屬浙江)人。年十三依圣水蒙庵宣出家,后師北峰印。出世住天臺大慈、黃巖圣水、云間延慶、鳳山褒親、杭州上下天竺。歷左街鑒義、左街錄、左右街都綱錄。理宗賜號佛光法師。度宗咸淳九年卒,年八十九,謚普通法師。《新續(xù)高僧傳四集》卷三有傳。今錄詩四首。
-
(924—987)宋大名莘縣人,字景叔。初仕后周。入宋,歷知光州、潞州,尋代符彥卿鎮(zhèn)大名,以百口明彥卿無罪,世稱其德。后知河中府,入拜中書舍人,充史館修撰。未幾知開封府,以病請告家居。太宗稱其文章、清節(jié)兼著,特拜兵部侍郎,月余卒。
-
蔡元厲,字延平,理宗淳祐時(shí)人(《宋詩紀(jì)事補(bǔ)遺》卷七一)。今錄詩五首。
-
葉李(1242—1292)字太白,一字舜玉,號亦愚,杭州富陽慶護(hù)里(今環(huán)山鄉(xiāng))人。少聰慧,性耿直。20歲入太學(xué)讀書,與朱清相友善。南宋末年因反對投降派被流放。終宋只為國子監(jiān)生,大才不能仕。但是后出仕元朝,六年就做到了一品官職。如今史屆坊間評價(jià)不一,一方面清朝乾隆帝評價(jià):“才德兼優(yōu)者,上也;其次,則以德為貴,而不論其才焉。當(dāng)宋之亡也,有才如呂文煥、留夢炎、葉李輩,皆背國以降元”這一句話聞于世人,另一方面也有世人提出南宋在時(shí)葉李欲為國效力反而受到冤屈貶斥報(bào)國不能,及至仕元清明廉正不可不謂是一位好官,這不應(yīng)為仕元朝就刻意貶低和忽略的。
-
武寧人,字廷舉。寧宗嘉定七年進(jìn)士。召試館職,除秘書省正字。歷通判吉州,知江陰軍。官至吏部侍郎,致仕。有《坦齋通編》。
-
建昌南豐人,字世昌。朱軾子。博學(xué)淹貫,登進(jìn)士甲科。教授亳州、應(yīng)天府,入為太學(xué)錄。神宗數(shù)召見論事,擢監(jiān)察御史。風(fēng)神峻整,見者憚而目為真御史。坐論事失實(shí),謫監(jiān)興國軍鹽稅。后累官至國子司業(yè)。
-
汀州寧化人,字起莘。少好吟詠。高宗紹興五年進(jìn)士。官終饒州推官。
-
李義山,字伯高,號后林,豐城(今屬江西)人,一說嘉魚(今屬湖北)人,南宋成都通判李修己之子,為唐宗室曹王李明后裔。南宋寧宗趙擴(kuò)嘉定十三年(公元1220年)進(jìn)士,后為湖南提舉攝帥漕,歷階至中正大夫,寶祐間,為淮東運(yùn)判。有《后林遺稿》、《思過錄》。另有唐代詩人李商隱字義山,也稱李義山。
-
劉子實(shí),漢高祖皇帝劉邦后裔,明朝洪武年間人。原山西洪洞人氏。洪武二年(1369年),自河北冀州棗強(qiáng)縣,攜眷遷至黃河南面的劉家灣、姜陳一帶,安下妻子和三個兒子,只身帶著小兒子琰,來到大坡村落地生根,始建大坡村(山東省鄒平縣)。其后世有任:安塞縣知縣并敕封文林郎,陜西平?jīng)龈畠魧幹葜荩鹘ú⒂忻鞒鯛斠嫱踬浽姟?
-
孫沔(996年—1066年),字元規(guī)。越州會稽(今浙江紹興)人。北宋大臣。天禧三年(1019年)進(jìn)士,補(bǔ)趙州司理參軍。宋仁宗時(shí)歷監(jiān)察御史、陜西轉(zhuǎn)運(yùn)使。曾兩知慶州,因有外交治才,頗受依用。皇祐年間,任湖南、江西路安撫使,兼廣南東、西路安撫使,因協(xié)助狄青平定儂智高有功,授樞密副使。后因“淫縱無檢”遭御史彈劾,徙官壽州。宋英宗即位后,被起為資政殿學(xué)士、知河中府,改知慶州。治平三年(1066年),改觀文殿學(xué)士、知延州,在赴任途中去世,年七十一(一作七十二),追贈兵部尚書,謚號“威敏”?!度卧姟蜂浧湓娝氖?。
-
張登辰,字規(guī)甫,號恕齋,東莞(今屬廣東)人。光濟(jì)子,元吉弟。度宗咸淳九年(一二七三)領(lǐng)鄉(xiāng)貢。入元不仕。有《恕齋集》,已佚。事見《粵東詩海》卷六、民國《東莞縣志》卷五四《張?jiān)獋鳌贰=皲浽娝氖住?
-
許開,字仲啟,丹徒(今江蘇鎮(zhèn)江)人。孝宗乾道八年(一一七二)進(jìn)士。淳熙十年(一一八三)又試教官科(明萬歷《丹徒縣志》卷三)。寧宗慶元四年(一一九八)為諸王宮大小學(xué)教授兼實(shí)錄院檢討官(《南宋館閣續(xù)錄》卷九)。開禧元年(一二○五),權(quán)知臨江軍(《宋會要輯稿》食貨六八之一○三)。嘉定元年(一二○八),為江東提刑(同上書職官七四之二九)。有《志隱類稿》二十卷(《宋史·藝文志》),已佚。今錄詩四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