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唐長沙人。詞學(xué)富贍。應(yīng)日試萬言科,請十書吏,口授十書吏書之,未亭午,已就七千言。路巖遣吏召之,不往,巖奏廢萬言科。后放浪山水而終。
-
僧。西域人。結(jié)侶東游,遇玄奘得度。玄宗開元中住京兆大安國寺。時有韋玎請廢釋道二教,玄宗將從之,利涉抗言力爭,事遂罷。后徙南陽龍興寺。有《立法幢論》。
-
京兆三原(今陜西三原)人。德宗貞元間岳州刺史路怤子。憲宗元和元年(805)為浙江東道節(jié)度使楊于陵幕僚。事跡見《元和姓纂》卷八、《新唐書·宰相世系表五下》?!稌抻⒖偧肪硭拇嬖?首,《全唐詩續(xù)拾》據(jù)之收入。
-
生卒年、籍貫皆不詳。晚唐詩人。懿宗咸通三年(862)登進士第。事跡見《登科記考》卷二三。《全唐詩》存詩1首。
-
江南詩僧。昭宗時居長安,為文章供奉。與鄭谷、齊己為詩友。曾游南五臺。事跡見《唐詩紀事》卷七四、《唐才子傳》卷三?!度圃姟反嬖?首。另《錦繡萬花谷后集》卷四存文秀詩2句,《全唐詩續(xù)拾》據(jù)之收入。
-
盧士政(一作玟),山東人,為西川觀察支使,后歷瀛鄚節(jié)度,入為太子賓客分司。詩一首。
-
生卒年、籍貫皆不詳。宣宗大中時任望江縣令?!度圃姟反嬖?首。
-
唐京兆人。韋肇子。擢明經(jīng)第。德宗時,歷遷左補闕、翰林學(xué)士,密政多所參逮。帝嘗至其院,韋妃從,會綬方寢,學(xué)士鄭絪欲馳告之,帝不許,時大寒,以妃蜀襭袍覆之而去。晚感心疾,罷還第。官終左散騎常侍。
-
生平不詳。曾寓居洛陽。孟浩然有《題張野人園廬》詩,是否一人,殊難決斷?!度毡緡娫跁俊分浧浼?0卷,已佚。《全唐詩逸》收詩2句,錄自日本大江維時編《千載佳句》卷上。
-
生卒年不詳。德宗貞元年間詩人。事跡略見《唐詩紀事》卷三六?!度圃姟反嬖?首。
-
宜芬公主 也有作宜芳公主,此處按全唐詩說法。約生活于唐玄宗天寶(742--755)前后。本豆盧氏女,有才色。天寶四載,奚霫(在今河北承德境內(nèi))無主,安祿山請立其質(zhì)子,而以公主配之。上遣中使護送,至虛池驛,悲愁作詩于驛站屏風(fēng),現(xiàn)存詩一首。
-
京兆人,字子斐。韋貫之子。文宗大和六年進士。嘗十年不調(diào),御史中丞高元裕欲薦用之,諷澳謁己,澳竟不詣。宣宗時,歷遷考功員外郎、知制誥、兵部侍郎、翰林學(xué)士承旨。常夜被旨草詔書,開陳可否,帝未嘗不順納。改京兆尹,豪右斂跡。未幾,授河陽節(jié)度使。懿宗立,徙平盧,入為吏部侍郎,復(fù)出為邠寧節(jié)度使。坐事貶秘書監(jiān),分司東都。遷河南尹,辭疾不拜,乞歸樊川。卒謚貞。
-
陳蓬,唐僖宗乾符年間(874年---879年)駕船至霞浦,定居于霞浦縣州洋鄉(xiāng)后岐村。據(jù)《霞浦縣志》記載:“陳蓬,號白水仙。乾符(874年十一月至879年十二月)間,駕舟從海上來,家于后岐。嘗題所居云:‘竹籬疏見浦,茅屋漏通星?!衷疲骸^磊落高低結(jié),竹戶玲瓏左右開。’與林嵩有詩文之雅,后不知所之。嵩之孫秘書丞仲荀,有《地理志》得之黃忠老人,授于白水仙《陰陽書》七十二卷,《星圖》一卷,皆其所作也。又留讖云:‘東去無邊海,西來萬頃田,東西沙徑合,朱紫出其間。’后皆驗?!??
-
生平無考。《全唐詩逸》收詩2句,錄自日本大江維時編《千載佳句》卷上。
-
生卒年不詳。字極甫,歙州(今安徽歙縣)人,昭宗時進士?!度圃姟反嬖?首。
-
李渥,李蔚子,隴西人也。咸通末進士及第,釋褐太原從事,累拜中書舍人、禮部侍郎。光化三年,選貢士。
-
衡山道士。憲宗元和七年(812)入長安,與劉師復(fù)、侯喜作《石鼎聯(lián)句》詩,造句奇警。韓愈為之作序。據(jù)云當時已90余歲,并能捕逐鬼神。宋人或謂是韓愈托名,或以為即賈島,但皆無確證。事跡見《韓昌黎詩系年集釋》卷八、《太平廣記》卷五五引《仙傳拾遺》?!度圃姟烦章?lián)句外,又存玄宗開元二年(714)《謁堯帝廟》詩1首。清人沈欽韓懷疑該詩為宣宗時羅浮山道士軒轅集作。
-
生平無考?!度圃姟肥掌洹秴墙瓌e王長史》詩1首。此詩最早見之于宋范成大《吳郡志》卷一八,載于宋之問《渡吳江別王長史》詩之次,缺題。
-
生卒年、籍貫皆不詳。代宗大歷十二年(777)登進士第。事跡見《登科記考》卷一一?!度圃姟反嬖?首。
-
東平王李續(xù),太宗李世民孫,紀王李慎長子。慎七子,續(xù)與秀最知名。續(xù)王東平,歷和州刺史,薨。弟多為武后所殺。
-
杜兼,字處弘,中書令正倫五世孫。初,正倫無子,故以兄子志靜為后。父廙,為鄭州錄事參事軍事。安祿山亂,宋州刺史李岑以兵迎之,為追騎所害。兼尚幼,逃入終南山。伯父存介為賊執(zhí),臨刑,兼號呼愿為奴以贖,遂皆免。建中初,進士高第,徐泗節(jié)度使張建封表置其府。積勞為濠州刺史。性浮險,尚豪侈。德宗既厭兵,大抵刺史重代易,至歷年不徙。兼探帝意,謀自固,即脩武備,募占勁兵三千,帝以為才。元和初,入為刑部郎中,改蘇州刺史。比行,上書言李锜必反,留為吏部郎中。尋擢河南尹。杜佑素善兼,終始倚為助力。所至大殺戮,裒蓺財貲,極耆欲。適幸其時,未嘗敗。卒,年七十。家聚書至萬卷。
-
生平不詳。玄宗時中官?!度圃姟反嬖?首。
-
李陽冰(生卒年不詳),約生于唐玄宗開元年間。唐代文學(xué)家、書法家。字少溫,漢族,譙郡(治今安徽亳州)人。李白族叔,為李白作《草堂集序》。初為縉云令、當涂令,后官至國子監(jiān)丞、集賢院學(xué)士。世稱少監(jiān)。兄弟五人皆富文詞、工篆書。初師李斯《嶧山碑》,以瘦勁取勝。他善詞章,工書法,尤精小篆。自詡“斯翁之后,直至小生,曹喜、蔡邕不足也?!彼鶗鴮懙淖瓡?,“勁利豪爽,風(fēng)行而集,識者謂之蒼頡后身。”甚至被后人稱為“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”。
-
[唐](約公元六九o年前后在世)(一作偘)同州馮翊人,喬知之之弟。生卒年均不詳,約唐武后天授元年前后在世。與兄知之弟備并以文訶知名。開元初,(公元七一三年)為兗州都督。
-
汴州浚儀人。博涉文史。隱居古大梁城,時號梁丘子。睿宗景云中,征拜校書郎,棄官去。玄宗開元時,召赴京師,辭以老病不任職,拜朝散大夫,旋乞還。有《老子注》、《黃庭內(nèi)景經(jīng)》及文集。
-
于敖(765—830)[唐]字蹈中。京兆高陵(今陜西高陵)人。擢進士第,為秘書省校書郎,累遷戶部侍郎,出為宣歙觀察使。工書,嘗書唐韋綬碑?!短茣緜鳌⒛鼐帯?
-
定州義豐(今河北安國)人,一作高陽(今屬河北)人。德宗時宰相齊抗之弟。初居越州石傘巖。元和元年(806)秋,邀浙東觀察使楊于陵及其幕僚游其地,并賦詩紀游。后歷官饒州刺史。卒年不詳。事跡散見《會稽掇英總集》卷四、《太平廣記》卷三五八引《玄怪錄》?!稌抻⒖偧肪硭氖赵?首,《全唐詩續(xù)拾》據(jù)之收入。
-
憲宗元和間人。光緒《上虞縣志》卷三七收其元和二年(807)在越州上虞縣所作詩1首,《全唐詩續(xù)拾》據(jù)之收入。
-
世次不詳?!度圃姟肥帐≡囋姟稏|都父老望幸》1首,出《文苑英華》卷一八〇。
-
裴澈,唐朝大臣。孟州濟源(今河南濟源)人。裴俅之子,裴休的從子。登咸通進士第。僖宗朝,拜相,歷官門下侍郎、右仆射、同平章事、判度支。以擁立偽煴誅。有兄裴渥、裴滈。留詩一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