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張大安,唐魏州繁水(今河南南樂)人。儀鳳二年(667)拜相,同中書門下三品(宰相),受到章懷太子倚重。永隆元年(680)罷相,貶為普州刺史,終于橫州司馬任上。
-
世次不詳。《全唐詩》存省試詩《鮫人潛織》1首,出《文苑英華》卷一八五。
-
中唐時僧人。憲宗元和元年(806)春,在越州作詩送日僧空海歸國。事跡及詩1首皆見《弘法大師全集》第七卷收《弘法大師正傳》,《全唐詩續(xù)拾》據(jù)之收入。
-
天寶間進(jìn)士。與孫昌胤同應(yīng)禮部試。事跡參見《唐詩紀(jì)事》卷四六?!度圃姟蜂洿?em>王若巖詩1首。
-
劉遵古[唐]沛國(今安徽省宿州市)人。刑部尚書。太和四年(八三o)節(jié)度東蜀軍。工行書。元和九年(八一四)裴度所撰,唐興元節(jié)度使裴玢碑,為其所書?!督鹗?、宣室志》
-
開元宮人,活動于唐玄宗開元(713--741)年間,姓名不詳,曾于制軍袍時題詩于袍中,為士兵得之,主帥奏于朝廷,玄宗憐而嫁之與得袍士兵。
-
字思敬。生卒年、籍貫皆不詳。高宗龍朔時為周王府參軍,總章中為協(xié)律郎,與上官儀等預(yù)修《芳林要覽》。善文,與孟利貞、董思恭等并以文藻知名當(dāng)時。事跡見《舊唐書·元思敬傳》?!缎绿茣に囄闹舅摹分貜?fù)著錄元兢《古今詩人秀句》2卷、元思敬《詩人秀句》2卷。又撰有《沈約詩格》1卷、《詩髓腦》1卷。皆已佚?!度圃娨荨反嬖?首。
-
唐章懷太子李賢(655年1月-684年3月),字明允,唐高宗李治第六子,武則天第二子,系高宗時期所立的第三位太子,后遭廢殺。著有《君臣相起發(fā)事》、《春宮要錄》、《修身要覽》等書,今已佚失。丘神勣至巴州拘禁李賢,逼令自盡,終年二十九歲。垂拱元年(685年),武則天詔令恢復(fù)李賢雍王爵位。神龍二年(706年),唐中宗追加李賢司徒官爵,迎其靈柩返還長安,以親王身份陪葬乾陵。景云二年(711年),唐睿宗追加李賢為皇太子,謚號“章懷”,與太子妃房氏合葬于今章懷太子墓。
-
下邳(今江蘇邳州南)人。憲宗元和間居越州上虞縣寶泉鄉(xiāng)。光緒《上虞縣志》卷三七收其元和二年(807)所作詩1首,《全唐詩續(xù)拾》據(jù)之收入。
-
金地藏,新羅(今朝鮮)僧人,真名金喬覺。金喬覺早年曾經(jīng)來大唐留學(xué),漢學(xué)修養(yǎng)頗深,其詩作被收入《全唐詩》。
-
崔元略,唐代大臣。今聊城人。第進(jìn)士。更辟諸府,累遷京兆尹,徙左散騎常待。因與崔植素有隙,崔植當(dāng)國后,被貶黔南觀察使,兼御史中丞。后轉(zhuǎn)任鄂州刺史、鄂岳都團(tuán)練觀察使。唐長慶四年(824),拜大理卿。敬宗初,還京兆尹,兼御史大夫。后為御史劾奏,遷任戶部侍郎。太和三年(829),轉(zhuǎn)戶部尚書,次年判度支。五年(831)檢校吏部尚書,出為東都留守、畿汝防御使。是年,又遷滑州刺史、義成節(jié)度使。卒后贈左仆射。
-
潤州曲阿(今江蘇丹陽)人。玄宗開元間處士。其詩但貴瀟灑,不尚綺密。殷璠編《丹陽集》曾錄其詩。事跡據(jù)《新唐書·藝文志四》?!兑鞔半s錄》卷二六引詩2句,《全唐詩續(xù)拾》據(jù)之收入。
-
唐人,字安平。德宗貞元十一年進(jìn)士。有籌劃,能決大事,為王伾、王叔文所倚重。歷遷戶部郎中、神策行營節(jié)度司馬。后貶虔州司馬,官終湖州刺史。
-
鄒紹先是一位唐朝時期人物,據(jù)考證擅長繪畫書法。工書,筆格堅勁,甚有古風(fēng)。蔡隱丘、韓覃之流。
-
蕭楚材,高宗時,為太常博士。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上之下顯慶三年(戊午,公元六五八年)春,正月,戊子,長孫無忌等上所修新禮;詔中外行之。先是,議者謂貞觀禮節(jié)文未備,故命無忌等修之。時許敬宗、李義府用事,所損益多希旨,學(xué)者非之。太常博士蕭楚材等以為豫備兇事,非臣子所宜言;敬宗、義府深然之,遂焚《國恤》一篇,由是兇禮遂闕。
-
孟彥深,字士源。登天寶二年進(jìn)士第,為武昌令。元結(jié)居樊上。
-
五代時南詔人。大長和國布燮(官名,相當(dāng)宰相)。前蜀王衍乾德中,奉使前蜀。至成都,不欲朝拜,乃削發(fā)為僧,自號為“大長和國左街崇圣寺賜紫沙門銀缽”。嫻熟漢詩文,善談?wù)?,能歌詠,使前蜀僧俗酬酢失宜。歸國后,遇鴆而卒。
-
生卒年不詳。玄宗天寶初任校書郎。事跡略見《國秀集》目錄。芮挺章選詩1首入《國秀集》。《全唐詩》存荊冬倩詩1首,或以為孟浩然詩,誤。
-
名不詳。中唐以后人。生平無考。《全唐詩逸》收其詩2聯(lián),錄自日本大江維時編《千載佳句》卷下。
-
生平無考?!度圃娨荨肥赵?句,錄自日本大江維時編《千載佳句》卷下。
-
史青,唐朝零陵人。聰敏強(qiáng)記。今存詩一首。
-
五代時人。登進(jìn)士第。高從誨辟于荊南幕。善詩,所作《中秋不見月》,為時所稱。又著《后史補(bǔ)》三卷,記唐末五代逸聞,已佚。
-
易重,宜春(今江西宜春)人。字鼎臣。生卒年不詳。公元845年(唐武宗會昌五年)乙丑科狀元及第。該科進(jìn)士二十七人。復(fù)試落第七人??脊伲鹤笾G議大夫陳商。該科榜發(fā)時張濆為狀元,易重名列第二,進(jìn)士及第二十七人。名士、舉子皆以為此科取士不公,議論紛起。易重善詩,尤工文,有佳作千余篇,名顯一時,惜多已 散失?!度圃姟反嫫洹都囊岁栃值堋芬皇住?
-
張蕭遠(yuǎn),唐詩人。祖籍吳郡(今蘇州)人。后遷居和洲烏江(今安徽和縣烏江鎮(zhèn))。張籍弟,籍有《送蕭遠(yuǎn)弟》、《弟蕭遠(yuǎn)雪夜同宿》等詩,并稱之為“蜀客”或“蜀人”(今四川)。憲宗元和八年(813)登進(jìn)士第,仕歷不詳。工詩,與舒元輿齊名。張為《詩人主客圖》將其列為瑰奇美麗主武元衡之升堂者之一?!度圃姟蜂洿嫫洹堵拇罕?、《觀燈》和《送宮人入道》詩三首。明朱承爵以為,《送宮人入道》詩在唐人同題諸作中“尤覺婉切可誦”(《存余堂詩話》)。另有散句、殘句若干。
-
唐初人。與王仙客友善。二人曾互以姓氏相嘲。
-
唐人。累遷戶部郎中。文宗開成二年,任淮南節(jié)度副使。后入為左諫議大夫。宣宗大中元年,因旱情擬赦死罪者,與朝臣諫止之。旋出為桂管觀察使。
-
生卒年、籍貫皆不詳。為人疏散放逸。南唐中主時,嘗任縣令,賦詩云:“好是晚來香雨里,擔(dān)簦親送綺羅人。”為中主所聞,貶處閑曹。事跡見《詩話總龜》前集卷三引《詩史》?!度圃姟反嬖?聯(lián)。
-
沈鐘(1436-1518年),字仲律,晚號休齋,人稱休翁先生。明天順?biāo)哪赀M(jìn)士(1460年),明代詩人、書法家、教育官員,提學(xué)山西、湖廣、山東 等地。著有《思古齋集》、《晉陽稿》、《楚游》,集合稱之《休齋集》。
-
畢乾泰,唐朝景龍時人。
-
趙存約,長慶進(jìn)士。唐朝人,太和中,為興元節(jié)度判官,兵亂被害。詩一首。